从呼吸机依赖到重获生活自理力:一位七旬老人的生命“重启”之旅
从气管切开依赖呼吸机到自主呼吸,从鼻饲管喂食到正常吃饭,76岁老人在广州仁爱天河医院康复一科经历了令人欣喜的康复重生之旅。
NO.1 一场肺炎,让生命陷入“呼吸困境”
今年3月15日,76岁的Y爷爷(化名,下同)因咳嗽、咳痰、气促,在外院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2个月后转入我院康复一科。当时老人情况复杂:严重的肺炎、支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冠心病、阵发性房颤等多种疾病缠身。更令人担忧的是他的既往史:冠心病病史20余年,8年前因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还有下肢静脉血栓和阵发性房颤病史2年多。
NO.2 病情复杂,多学科协作制定康复方案
面对Y爷爷复杂的病情,我院康复团队立即启动了多学科联合会诊,为Y爷爷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予以机械性辅助呼吸,精细调节呼吸机参数,训练呼吸肌肉;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抗感染;改善循环结合康复理疗多管齐下。
考虑到患者年龄和基础疾病,康复团队采用了“床边早期康复”理念,在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开始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NO.3 康复转折点——成功脱机拔管
经过20多天的精心治疗和呼吸功能训练,4月7日成为Y爷爷康复之路的第一个“里程碑”——成功撤除有创呼吸机。康复团队继续为其进行抗感染治疗、气管切开护理和肺康复治疗,不断改善患者呼吸功能。5月2日,Y爷爷成功拔除了气切套管,摆脱了困扰他数月的气管套管。尽管Y爷爷仍因吞咽障碍需要鼻饲管支持,但我院康复团队已开始了精心的吞咽功能训练,默默守护着他重启“美味之旅”的希望。
NO.4 信任回归,迎来圆满康复
5月16日,Y爷爷带着鼻饲管出院,转入外院继续治疗。但家人在外辗转多家医院后,发现康复效果并不理想。出于对我院康复技术和服务的信任,8月27日,他们再次选择将Y爷爷送回我院治疗。这次,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攻克“吞咽难关”。康复治疗团队为他加强了针对性训练,从最细微的口唇舌运动开始,到咽部刺激,再到小心翼翼地尝试喂水……每一步都耐心、细致。
9月10日,Y爷爷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显示阴性,这意味着他的吞咽功能已恢复正常。经全面评估康复良好,9月12日成功拔除鼻饲管,现在Y爷爷不仅可以正常饮食,日常生活基本也能自理了,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Y爷爷的康复故事不是个例。在我院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多学科协作、中西医结合与全程人文关怀已成为标准流程,帮助无数危重患者走向康复,托起了生命的希望。生命无界,协作无疆。从“活下来”到“活得有尊严”,我们一直在努力。